先盛文秘网 2024年12月29日 23:27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4年度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11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9-11 13:20:01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11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吗?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出示有关课件)(图上画的是花园的一角,有假山和树木。花园里有五个小朋友,他们中的一个正从被砸破的缸里往外爬,其他人有的在一旁看,有的去喊人„„其中蹲在缸边、扶着往外爬的孩子的那个小孩子就是司马光)

    3.回答:这一课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五、写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语

    二、朗读、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数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你还知道哪些朝代?

    3.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课件播放)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渎给你的同桌听—听。

    4.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请你仔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刻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哪些危险呢?

    (4)你准备怎么读?

    (5)组内练读后,全班汇报读。

    5.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因为这关系到人的性命,大家都很害怕,又毫无办法)

    (2)练*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渎。

    (4)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这个办法不好。虽然大人个子高或者能想办法去解救孩子,但是等大人来了,孩子的性命不一定能保住)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学生砸缸的动作要十分用力,才能体现是“使劲砸”)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小组讨论。(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3)练*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如果让水流出来,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吗?所以他想到砸缸,并且用力砸,赢得了时间)(5)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遇事不慌、善于动脑筋、聪明勇敢的孩子)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8.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三、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释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2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二、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猜想假设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组之间制定活动方案。

    四、实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4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搜集、整理有关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和病毒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每组4个)、报纸(每组2张)、资料(每人一份、书每组一本)。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填写问题卡。

    教学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速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简述虎克故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玩出了名堂)

    师:虎克的这种执着、创新、求实、求真的态度就是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地方。他发现的“小居民”叫做细菌,细菌究竟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大小、形状、繁殖方式是怎样的?同学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细菌和病毒》。

    二、阅读资料,认识细菌

    1.检查资料,准备阅读。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同学们都搜集到了吗?今天的课堂就同学们展示的`平台,请把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同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资料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获取关于细菌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从资料中找出有关“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生活”、“细菌的繁殖”这些信息。

    2.出示提示,讲述要求。

    (1)筛选从资料中找出与问题有关的章节和篇目;(2)浏览快速的浏览找出与问题有关的段落;(3)勾画勾画出段落中与问题有关的中心词句;(4)解释用勾画的中心词句,试着解释问题,如果能够解释清楚,就进入下一环节,如果不能解释就返回到开始,重新筛选资料。(5)整理将阅读到的有关词句、数据、图片等进行分类记录在卡片上;(6)交流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比一比,哪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3.分组阅读,整理资料。

    4.分析综合,形成知识。

    (1)汇报交流,初步认识。

    1)细菌的大小。

    2)细菌的形态。

    3)细菌的生活。

    4)细菌的繁殖。

    采用一名学生汇报完毕,其他学生补充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板书。

    (2)播放课件,加深认识。

    师:细菌到底有多小?细菌的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模样?细菌如何生活?细菌的繁殖速度到底有多快?请带着问题观看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课件内容,加深对细菌的特点的认识。

    1)细菌的大小——用头发丝与细菌进行比较。

    2)细菌的形态——各种菌图及细菌的鞭毛。

    3)细菌的生活——衣食住行四方面。

    4)细菌的繁殖——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并想象出细菌繁殖之快。

    (3)抽象概括,形成知识。

    学生说说自己对细菌的哪一个特点感受最深,具体说一说。

    小结:通过大家汇报的这些信息,我们知道了细菌极其微小,有三种形态,这是细菌的外形特点;细菌需要衣食住行,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极快,这是细菌的生命特点。

    三、分析比较,认识病毒

    师:常常与细菌结伴的是病毒,它和细菌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看完以后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的区别。播放课件。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四、知识拓展,深化认识

    师:通过学*,我们认识到,细菌与动植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和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也是生物界的成员,属于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件内容,说一说细菌病毒与人有怎样的关系。

    1.细菌和病毒对人、动物、植物的危害。

    播放课件,学生阅读课件内容,汇报。

    2.细菌和病毒的益处。

    师:其实,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或病毒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无害,有些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请同学们看图片(腐烂的苹果与动物的尸体),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病毒,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

    师:细菌能分解腐烂的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除此之外还有那些益处呢?请同学继续阅读。

    播放课件,阅读细菌和病毒的益处,汇报。

    五、运用知识,实践创新

    (一)布置作业一,丰富细菌和病毒知识。

    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细菌病毒的危害和益处,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讲究个人卫生。

    (二)布置作业二,设计“控制H1N1流感”的方案

    要求:1.搜集有关“埃博拉病毒生存的条件”。

    2.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设计“控制埃博拉病毒”的方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6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7

    《光的反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经过几堂课的试教和最后的正式上课,我和我的学生共同经历了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汽车后视镜、额镜)→光的反射在教室中的运用→光的反射在科学上的应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认识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人眼对光线的调节这一过程。

    对于照亮三个目标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都乐于参于其中,第一个活动用手电筒照亮书本,让学生自己举手,然后选几位同学上来进行活动,对于我用非自己班的同学进行上课起了一个很好的调动作用,学生参与这堂课,学生对于教师的陌生感也会渐渐减少。这个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延伸作用,对于认识光的传播路线,对于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特性的再次认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个活动是把书本往外再移一点,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照亮书本,由四人小组讨论,再请同学上来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培养。第三个活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用手电筒照亮书本后面的橡皮,我并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想办法解决难题,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探究,会发现,用两面镜子,经过两次光的反射,可以照亮小球。

    通过照亮小球的三个活动,学生已然知道这是运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这一点,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但对于光的反射的概念他们了解的还不够深,对于光的传播的路线也不一定知道,故对于概念的讲解,对于画光的传播路线的认真指导是必须的。必须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是直线的,反射光和入射光是不能分离的,大致了解反射角和入射角是一样的。

    三个活动结束了,对于光的反射以及光的反射过程中的传播路线掌握巩固了之后,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出示,让学生更加掌握光的反射原理。通过额镜和汽车后视镜的出示,通过看教室墙壁的比较,通过日光灯灯罩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对于生产生活的运用。紧接着对于潜望镜的观察及制作,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路线。

    最后通过对于光的反射的危害的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光的反射,了解它的好处及坏处。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以及光的传播路线,掌握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本堂课中,我们的学生对于光的反射的掌握还是比较多的,举的例子也比较多,有许多例子是学生自己掌握并告诉我们的,这一点我非常感动,感动于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

    当然,本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光的传播路线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等地方多画一些,然后反馈。而不是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下,然后讲解,最后画在课本上。对于由游戏导入的前两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不一定只让个别学生上来做一做。这就体现了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更提醒我要进一步学*,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个别同学说出来的错误答案没有及时反馈,也提醒我的经验积累还不够。

    通过这学期的第一次上公开课,我也给自己定了以后上课的几个目标:

    1、重、难点要吃透。

    2、多给学业生激励性的语言。

    3、设计好板书。希望这学期中,自己也能从这几方面入手。

    font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8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乃至终身学*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e)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惯。

    g)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h)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9

    教学目标:

    1、能力:能比较、区别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并根据结构对它们进行分类;能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能大胆想象进行仿生建筑设计。

    2、知识:认识几种常见建筑物的结构;认识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仿生建筑中领悟到细细观察各种生物,他们的特点、技能都将是我们创作的源泉。

    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建筑结构的的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记录表;直尺、塑料棒、橡皮筋。

    学生:搜集有关建筑形状和结构的资料;每组白卡纸若干张、象棋若干枚、记录表一份。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老师:课件出示有关建筑物结构的图片。

    观察图片中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想办法将观察到的形状和结构形象的记录下来。

    学生:将教师所示图片尽快的记录在一张白纸上。

    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述形象。

    老师: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填写“建筑物结构分类卡”。

    汇报:我们是按照**标准进行分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建筑物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老师: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提问。

    老师:板书问题,提出要求。

    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书上P10的实验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再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老师:怎样使自己实验的物体既稳固而且承受力大?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老师:出示各种物体的结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老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结构?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仿生建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10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篇1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红外线(或者玻璃瓶)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钢尺(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 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相机板书“形状改变”。手松开之后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前渗透弹性、弹力的知识)

    教师:看来物体改变形状以后,很多现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改变形状以后所引起的一些变化。(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教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弹性、弹力,那么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

    2、教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弹性呢?大家可能也说不清楚了,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弹性。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材料有: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课件展示)

    (课件出示要求)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3、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用最拿手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物体名称

    原来的样子

    用力后的样子

    去掉力后的样子

    2、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观察物体是否具有类似于拉力器变化的特性。

    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

    (教师要注意评价用语)

    教师:你的方法很有新意。/你的发现真棒。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这股力是往什么方向的?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出示一段课件)

    5、现在,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力呢?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

    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弹性。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

    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有没有同学想要试一试一个人来拉动他呢?

    教师请一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有没有同学可以拉的更长一点呢?(知名一位学生)

    提问:那一位同学把拉力器拉得更长一点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么大家觉得: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只是一个猜测。那么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测呢?(做实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2、教师: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材料有:支架,弹簧,钩码、直尺。(课件显示)利用这些材料,大家觉得可以怎样来开展实验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屏幕显示试验记录单,教师确定实验方法。

    (1)首先搭好支架,挂上弹簧,量出弹簧的长度。

    (2)一个一个地往弹簧上挂钩码,每挂一个,就要量出弹簧的长度,计算出弹簧贝拉伸了多长。

    (3)做好记录,最后要得出结论。

    4、提问: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分工合作 精确测量

    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供给学生4个钩码

    在巡视时,注意引导学生精确测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6、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钩码越多,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

    教师:那么,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

    (每次多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都是差不多的)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当挂5个,6个,甚至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会伸长多少呢?(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那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组长来领取材料,继续往下面做。

    7、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教师可以提问:和你们的预测一样吗?其他的小组呢?

    8教师:通过试验,大家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知名学生汇报,教师出世界论)

    9、教师:我们通过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了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的之间的关系,真了不起,以后大家对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条件也要尽量亲自试一试,找找其中有没有规律。

    10教师:刚才,老师只准备了8个钩码,弹簧伸长了大约9厘米。如果我们再往上面挂一个,弹簧可能会伸长多少呢?如果挂10个呢?会有多长呢?挂20个呢?100个呢?如果我们无限制的王弹簧上面挂钩码,弹簧是不是还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不断拉伸呢?(学生汇报。)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来看一看真实的结果是怎样的?

    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呢?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并不是无限的,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好玩的东西,橡皮泥,那么橡皮泥又没有弹性呢?请同学们动手玩一玩,看一看橡皮泥又没有弹性?

    学生活动,汇报。

    教师:有些同学说有弹性,而有些同学说没有弹性。好像都很有道理。那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播放录像)

    3、看了这个录像,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4、教师:那么,到底有没有没有弹性的物体呢? 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下资料,或者动手做一下试验。下一次把你们的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小学 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02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的构成是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