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盛文秘网 2025年01月23日 06:18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活动总结 >

    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9-20 11:34:34
      温州全力贯彻落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市委连续三年以“新年第一会”部署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2023年,温州以“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两大工程建设为核心,构建市域一体化科创格局,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第31位,升幅全国第二;获批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行;全国首个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条例通过市人代会表决;乐清、瑞安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

      以创新平台高能级引育打造市域科创体系“重要支点”。一是构筑科技创新“塔尖重器”。“一区一廊”新签约亿元以上创新型项目83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围绕“十个一”建设,新引育11家、累计67家,华中院“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得到易炼红书记肯定;瓯江实验室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省级11项,细胞生长因子领域成果在《Nature》发表;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生产线投产。二是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链条”。成立校(院)地成果转化办公室,引育技术转移转化机构34家,技术交易额超500亿元、居全省前三。创新组建135支科技轻骑队、派驻百名“科技副总”开展助企服务9000余家次,获人民日报点赞。三是建设大孵化集群创业“梦工厂”。高标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新增省级孵化载体25家、居全省前二,“建引育”模式入选科技部国家自创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按照“七个一”标准,在2022年新增孵化面积152万方、近历年总和2倍基础上,2023年又新增210万方、累计超450万方。“一港五谷”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数安港开出数据资产确认登记全国“第一单”,中国眼谷建设全国首个眼健康产业综合体,基因药谷CDMO产业平台投产。

      以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凝聚市域科创体系“第一动能”。一是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坚持高新投资攻坚“七步法”,高投增速排名从全省末位到第五,永嘉高投经验获王浩省长批示肯定。二是推进创新主体扩面提质。新增高企76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44家,均居全省第三;新认定科技领军(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135家,均创历史新高。三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增幅全省第2,奔腾激光发布全球首台套激光切割设备,法拉第激光攻克稳频激光系统技术难题、采购成本降低40%。强化有组织科研,获省“尖兵领雁+X”项目44项、创历史新高,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14项;根据产业需求立项市“揭榜挂帅”项目118项,企业参与立项率超80%。

      以创新生态高水平营造激发市域科创体系“活力源泉”。一是“教科人贯通”实现开局破题。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省级试点建设,谋划落地8项重点工作和15项改革清单;创新产教融合,推动在温高校围绕“5+5+N”产业设立能源、数据产业学院。二是人才引育形成雁阵格局。全职在温院士等顶尖人才实现从“0到1再到18”的跨越式发展;科技领域新增全职高层次人才218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全职科研人员660人,大孵化集群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超5万人。三是创新实践释放改革红利。揭榜创新联合体机制等2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实现高企授信全覆盖,累计发放贷款超1万家、金额433亿元,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信息专报全国推广。发布“区域+产业+企业+平台+人才”科技创新指数矩阵,综合监测各主体科技进步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2023年,杭州市余杭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工作机制。成立余杭区服务保障科研重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成立由三位区领导牵头的创新深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月度工作例会,研究推进创新深化和“315”工程工作,形成以“一办三组一专班”为核心,部门之间、部门和属地同题共答、双向赋能的工作局面。

      建好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投资额完成37.23亿元,居全省第一。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良渚实验室打造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顺利竣工,北航国际创新学院建成启用,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成功结顶,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实施,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顺利开园。

      完成重大任务。未来科技城获批省级高新区。R&D经费投入强度达4.55%,创历史新高。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均列全省第一。全力服务保障首届浙江科技创新合作大会、“浙里好成果”平台建设暨浙江创新馆启动仪式、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仪式等省市重要活动,举办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等重磅大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白马湖实验室自2022年挂牌成立以来,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专注能源与碳中和赛道,创新校企协同机制,推进科教人贯通协同,深化产学研融合,以更高效率攻坚核心技术、更快速度推进成果应用、更大力度引育创新人才,取得阶段性成果 。

      聚焦科研布局,取得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新突破”。紧密围绕省之所需,提出构建“海-陆协同新型能源体系”,联合浙大、西湖大学、浙工大等高校,组建科研团队20支,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科研布局快速形成。围绕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完善“139”科研布局,规划绿色燃料制备、新型储能、绿色能源岛、低碳工业等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重大项目快速落地。牵头组建国家新型节能低碳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该领域全国唯一)。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设立白马湖实验室区域联合基金,立项能源基础研究项目43项。科研成果快速产出。绿色甲醇燃料技术成果应用于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建成国内首套应用于电网一次调频的高安全高功率镍氢储能工程示范系统;在钙钛矿、人工水氧化催化剂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并发表于《Nature》期刊;工业烟气污染物高效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研制的高效换热器获2023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节能行业第一名;研制的氢液化装置入选国家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产品。聚焦产业培育,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生态赋能“新质效”。充分利用浙能集团在能源全产业链优势和高校学科基础,开辟自主转化孵化、专利授权生产、科研先研后股、示范验证投资、专利许可入股等转化渠道,形成以白马湖实验室为牵引、高校为支撑、产业公司为落脚的上下游衔接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成果中试熟化。2023年10月,挂牌成立杭州市白马湖低碳节能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目前正在推进固态储能电池、α-烯烃、大型稀土永磁电机等科技成果的中试验证。助力产业快速发展。依托高翔院士团队船舶尾气高效净化技术,助力浙能迈领公司成为全球船舶脱硫龙头企业。拓宽产业辐射范围。实验室、高校及浙能集团“相互加持”,推动“科研+产业”协同发展。以杭州总部基地为基础,结合产业需求,推进长兴氢能基地、兰溪CCUS综合试验基地、新疆煤化工基地等建设,推动地方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聚焦科教融合,塑造高质量人才强省建设“新动能”。充分利用国企与高校合作建设实验室优势,统筹共建资源,打造能源人才谱系,集聚跨领域、高层次科研人员,为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强支撑。打造能源人才“蓄水池”。整合浙能、浙大、西湖大学人才资源,支持浙工大成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科教融合学院,双聘高层次科研人员30名。推动太阳能大科学装置落户浙江,汇聚华北电力大学优势学科和高端人才资源。设立区域联合基金,吸引40余位青年科学家“挂帅”联合开展基础研究。设立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等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开展全球引才。目前白马湖实验室集聚各类人才226人,其中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0人。发挥校企共建“智慧芯”。与浙大、上海交大、中科大等高校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通过聘任企业导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正联合培养硕士博士近10人。2023年4月白马湖实验室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授牌,入站博士后11人。跑出自主培育“加速度”。探索建设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激励制度,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内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用人导向。已有35人依托白马湖实验室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计划,12人次获批,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

      大飞机是国之重器。******强调,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二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承担了提供技术支撑的重要使命。根据省委易书记“关于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和引领示范作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报告精神和省政府王浩省长关于科创平台“该不该、行不行、好不好”的建设要求,按照建设方案扎实推进省创中心建设。

      以新一代宽体客机技术攻关任务为核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指出:“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当前,C919已经成功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我国大飞机事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C929是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宽体客机,对标波音787和空客A350,航程12000公里,可以广泛满足全球国际间、区域间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相比C919,C929在复合材料应用上有显著提升,复合材料比例从12%提升到了50%以上。复合材料的大比例使用,对材料、制造、装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挑战。浙江省承接了C929中机身研制的重要使命,中心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C929中机身研制过程中的问题,对中机身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以原材料、制造、专用装备为方向,开展有组织的技术攻关。围绕宽体客机中机身项目的关键技术需求和研制进度,布局科研项目15个。原材料方面项目布局2个,主攻耐高温高韧预浸料关键技术,目标是研制出满足国产宽体客机使用质量要求的原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大飞机能够用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材料做准备;制造方面项目布局10个,主攻大尺寸壁板共固化成型、大型壁板自动化铆接和大尺寸复合材料构件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目标是突破16米级大尺寸构件共固化阳模成型工艺技术,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大尺寸结构件制造技术能力自主可控;专用装备方面项目布局3个,主攻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放等技术,目标是实现自动化铺丝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打破国外垄断。

      以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机制创新为驱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顺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根据国产宽体客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心暂时不设法人,采用“统筹规划、分步建设”进行规划。由宽体客机中机身制造单位浙江华瑞公司牵头,联合艾美依、抟原复材、浙江省机电院共同建设,围绕三大重点研究内容,以科研项目制形式开展工作;用人引人机制创新方面,坚持“人才至上”,筑巢引凤,打造高端复合材料人才汇集地。以市场化、“双聘”等多元化模式大力招引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组建了以型号副总师、国外专家为负责人的高层次创新团队4个,汇聚航空类人才80余人;同时,中心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已经与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中心、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能级平台与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智力共享、合作共赢。

      ******强调,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瞄准脑机接口这一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强脑科技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与转化落地,赋能康复、教育、人机交互等领域,2015年创办以来,已累计融资金额约2亿美金投入研发,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脑机接口领域的独角兽企业。2023年10月,李强总理考察强脑科技时指出,希望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应用,更好地为人民生命健康服务。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聚焦脑机接口赛道,汇聚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强脑科技聚焦脑机接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对标全球几大脑机接口领先实验室,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构建现代化的研发创新体系,坚持用最优秀的人才去开发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在引才、育才、留才制度建设上不断改进,凝聚创新力量。公司围绕生物传感技术、深度学*算法、机器人技术等研究方向,各引进了数名国内外行业顶尖科学技术专家,并组建了一支百人规模的自主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公司核心研发团队中,硕博占比超过33%,其中来自哈佛、MIT等全球顶级学府的优秀校友占比超过70%。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专注科技创新。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于脑机接口主赛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突破方面,目标采集十分微弱的脑电信号(即正负五十微伏的信号,是一节五号电池的一百万分之一单位),自研的固态凝胶电极采集信号精准度达到医疗级别,解决了体外采集脑电信号难的问题;自研的算法能将采集的脑电信号高效还原,用于运动意图判别和认知判别;在学术成果方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Science等著名期刊发表脑科学相关论文多篇。同时,公司提前构筑脑机产业专利护城河,累计申请543项专利,授权专利336项,其中核心发明专利授权167项,专利储备在全球脑机接口领域遥遥领先。2024年,强脑科技将积极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和研发中心申报工作。专利储备在全球脑机接口领域遥遥领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共同富裕。强脑科技以脑机接口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布局未来产业赛道,目前已形成“智能假肢”“智能康复”“神经电子消费品”三大脑机接口产品线,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0到1”的突破, 更首次实现了全球脑机接口领域产品十万台量产。在去年刚结束的亚残运会开幕上,残疾人运动员徐佳玲佩戴公司研发的智能仿生手,点燃了主火炬塔,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用智能仿生手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点燃主火炬,是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标志性事件。在省残联、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为浙江省1000名下肢残疾人安装智能控制下肢,帮助他们重新恢复行走能力。

    推荐访问:科技 工作会议 交流发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