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盛文秘网 2024年09月28日 21:12 星期六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4年《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菁选五篇(完整)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2-23 13:05:14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  自古以来,*人对月亮都钟爱有加,曾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吟诵它,代言过它,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等,可是今天我要讲的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菁选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春江花月夜》读后感,菁选五篇(完整)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

      自古以来,*人对月亮都钟爱有加,曾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吟诵它,代言过它,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杜甫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等,可是今天我要讲的是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诗,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华丽又空灵,深沉又壮美,它沿用陈隋的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人还把对月亮的喜爱寄托在诗中,它好像对一轮明月有说不尽的话,有讲不尽的愁。虽然张若虚只给我们留下两篇诗歌,但这些诗也是闻一多先生眼中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人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本诗题目以人世间最美好的几个事物组成,在张若虚的笔下显得生机勃勃,一轮明月也显得更加明亮透彻,读着读着,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种景色纯洁、高雅、洁静,让人神游。

      我喜欢《春江花月夜》,它的存在是唐诗的一个里程碑,它优美的句子和美景使人浮想联翩。《春江花月夜》的诗魂至今仍翱翔在*人的精神世界,并将永远照耀着唐诗的伟大路程!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秋之际,这轮明月就是我心中最美最圆之月!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2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相互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4

      因为《赤狐书生》,看完原著《春江花月夜》,我一直觉得电影电视,很难有超越原著的,所以我知道哪部小说会改编,如果觉得喜欢,就会找原著来看,现在也很方便。

      这部小说,也是分段式,每个故事都能独立成篇。

      个人认为之所以是男男CP,完全是因为现在流行的趋势,如果是之前,男女关系套进去一样也行。

      故事正能量,很感人,写得真好,很多故事结局都出乎意料。

      我有点不理解最后,胡绯绡为什么一定对抗河神,救王子进,如果王子进成为新的河神,以他的品行,一定是个好的河神,会造福一方百姓,不会为害一方,有什么不好?

      可能是一种心结吧,千年前一个小男孩,救了他,他目睹小男孩被乱刀砍死,却无能为力,所以从此以后,他对自己说,不会再让这个男孩在自己眼前死去,这也是为什么千年之后,他来找王子庆报恩的理由。

      只是角色方面,虽然我也喜欢李现,但我觉得李现不符合原著人物形象,原著中的胡绯绡可男可女,皮肤白皙容貌倾城,让王子进一见倾心,没分出是男是女,李现在外形上达不到原著的标准,反而我觉得邓伦似乎更适合。陈立农的王子敬形象气质比较符合呆萌呆萌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庸庸碌碌,优柔心软,但心地善良。

      总之,这是个关于因果循环,劝人善良的故事,但不管怎样,善良报恩,这都是狐仙故事的老套路。

      说实话,作者的故事写法值得学*,每个故事的开始给的暗示,跟故事最后的结局总是相反方向,让人意外。

      第一次写故事的读后感,虽然写的很差,但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期望越来越好吧!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5

      没有春光,只有秋风萧瑟;没有江水,只有车流如涛;菊花残留瓣,百花待明年,无花来点缀,只有这寂静的夜给人一种离愁之感。我没有张若虚那般才华,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可是那一分情感我却约么捕捉到几分。

      浮华中总容易忘却自己是谁,累了,是该一个人出来静静走走的。除了空气,不要谁陪,除了心灵,不需要谁来交流。看那风景,风景好似打开回忆的钥匙,一下把思绪拉到记忆与想象之中,昨日与期望的将来在脑海荧屏上没有中场的播放。

      看那车流滚滚,如之江水,载来也许是欣喜,载走的或许是忧愁。时间也是在这浮华无意中悄然流去,想想自己,已将成大人,可是拥有什么呢,又得到什么呢,只有记忆中年轻嬉戏玩闹。想起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感慨人生之渺小,相对于宇宙之无限,人生这一辈子也至多一弹指间罢了。正所谓,天地无极限,人命若朝霜,在人生这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又能留住什么做些什么呢。

      一片美景之中,是不该有太多忧愁的,多的应该是激情与喜悦。塔头望天,那匆忙中早以不曾仔细去望过的星空依然明亮。似盛开的花,似江水中跳出的鱼,何等美妙。怪不得多少诗人的名篇中中不乏星星来点缀呢。比起月儿,星星就好似一个玩闹的孩子,也的确活泼可爱多了。

      风吹树叶飘,有一丝冷。也似有一丝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之感。但我此刻奢求的不是这一份孤单的凄凉之意,我要寻的是一番美景之中安慰,落叶飞扬,黑色之中只能看到一点一点,但那却不像树与叶分别时的伤感。更像一曲生命赞歌下的舞蹈,叶飞如蝶舞,美好不带忧伤。

      美景虽好,终须归来,夜深终要归于宁静,我虽不贪于睡眠,但困意也悄然爬上眼角,睡吧,梦里也许会到一个地方,那里,春江美景,皎皎明月……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1)

    ——《春江花月夜》教案5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1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春江花月夜》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

      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六、课堂总结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春江花月夜》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案4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 了解和认识*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赏析学*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五、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 春江潮水连海*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状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六、即兴赋诗

      1、选题:(1)把《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时空”、

      “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

      2、要求:(1)写诗要注意韵律(2)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3)写诗要意蕴丰富(4)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2)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5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作一开篇便写出了春江月夜壮阔的景象。“春江潮水连海*”作者把有边有界的的江与无边*的海连在一起,空间一下子被无限延伸,场面宏大、气势恢弘。而“海上明月共潮生”则表现了一幅海面涌动着粼粼的波涛,一轮明月浴水而出,洒落下光辉的画面。“生”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江水、海潮、明月的无限生机。“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潮水流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春江之上有哪里不受到月光的照耀呢?诗人的情思也随着扩大,场面由眼前的春江月夜扩大到天下的江河月夜。“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作者笔锋一转,由海天之际移到江岸。江水流淌在树木花草遍生的原野,银色的月光洒落在春江大地上,就像播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花。“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如水的月光洗涤了天地万物,洗涤了世间的污垢和尘埃,只剩一个银白的月光笼罩着整个世界。如此良辰美景,无疑会调动诗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寻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海天一色,只有皓月当空,令人恍然有出世之感。“孤”字透露了作者的人间情怀,作者由月及人,由望月想到月照人,追溯起人之初、月之始。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明月又是哪年将她的光辉洒向人间的呢?这是个哲学问题,体现着朦胧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意识。这已不是单单的写景,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接下来有疑问转为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短暂,一代又一代人无穷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的悬挂在天空,仿佛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从海面上升起,悬挂在天空,好像在等待什么人,可那个人至今都没有出现。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2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4

      没有春光,只有秋风萧瑟;没有江水,只有车流如涛;菊花残留瓣,百花待明年,无花来点缀,只有这寂静的夜给人一种离愁之感。我没有张若虚那般才华,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可是那一分情感我却约么捕捉到几分。

      浮华中总容易忘却自己是谁,累了,是该一个人出来静静走走的。除了空气,不要谁陪,除了心灵,不需要谁来交流。看那风景,风景好似打开回忆的钥匙,一下把思绪拉到记忆与想象之中,昨日与期望的将来在脑海荧屏上没有中场的播放。

      看那车流滚滚,如之江水,载来也许是欣喜,载走的或许是忧愁。时间也是在这浮华无意中悄然流去,想想自己,已将成大人,可是拥有什么呢,又得到什么呢,只有记忆中年轻嬉戏玩闹。想起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便感慨人生之渺小,相对于宇宙之无限,人生这一辈子也至多一弹指间罢了。正所谓,天地无极限,人命若朝霜,在人生这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又能留住什么做些什么呢。

      一片美景之中,是不该有太多忧愁的,多的应该是激情与喜悦。塔头望天,那匆忙中早以不曾仔细去望过的星空依然明亮。似盛开的花,似江水中跳出的鱼,何等美妙。怪不得多少诗人的名篇中中不乏星星来点缀呢。比起月儿,星星就好似一个玩闹的孩子,也的确活泼可爱多了。

      风吹树叶飘,有一丝冷。也似有一丝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之感。但我此刻奢求的不是这一份孤单的凄凉之意,我要寻的是一番美景之中安慰,落叶飞扬,黑色之中只能看到一点一点,但那却不像树与叶分别时的伤感。更像一曲生命赞歌下的舞蹈,叶飞如蝶舞,美好不带忧伤。

      美景虽好,终须归来,夜深终要归于宁静,我虽不贪于睡眠,但困意也悄然爬上眼角,睡吧,梦里也许会到一个地方,那里,春江美景,皎皎明月。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5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与大海相*,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相互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3)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这篇文章,依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延伸等七个方面来说。

      一、我们来看教材

      《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方法,*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三、目标分析: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即“听读?朗读?品赏?迁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讨论质疑法。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音乐美。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本诗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现诗歌的情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方说此诗中月亮的变化,此诗月亮与其它诗歌的月亮有何异同。

      讨论质疑法:就一些评论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学法分析: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1、自主学*法。自己诵读,自己欣赏本文,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

      2、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的过程、学*的时间和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善于学*。

      六、教学过程:

      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任务。

      1、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听):先欣赏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听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旨在营造一种优美的气氛。

      2、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读与品):让同学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原因,并感受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3、欣赏此诗(让同学们品与说):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怎么来欣赏诗歌和怎么样走进诗歌的意境,然后根据同学们刚才整体的感知来谈每一部分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与深化。旨在从独立学*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4、讨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说)。针对前人对此诗的相反的评价,我们来讨论,并适当的设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来引起同学们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型,拓宽他们的思路。

      (问题①:有人说这首诗哀而不伤,艳而不糜。怎麽理解这句话。

      问题②:本诗写的明明是离别相思之苦,为什么还说是情美?)

      5、板书设计:(见说课课件)

      七、教学延伸:

      1、本文最重要的意象是“月”,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月”的文章和诗歌,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并说明一下“月”这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想想为什么*文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月亮。还有“江水”和“落花”这俩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教学延伸旨在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欣赏,发现它们中的相似点。提高同学们的欣赏水*。

      2、欣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并谈谈《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有何异同。旨在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怎么样来欣赏诗歌。并让他们找出异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欣赏水*。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结构较严密,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调上。这样既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课堂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详细的阐述。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学*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有分析简单乐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累,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三、说教法

      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律动教学法: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律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春江花月夜》中主题旋律典型的节奏做出合适的身体动作,对应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2.创作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音乐发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乐情绪形象的分析学*,即兴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音乐片段创作。这种即兴创编的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音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学*的媒介,调动学生探究学*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的*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对这节课教法的制定以及对学生学*的方向掌握,这节课我采用音乐体验学*法和自主创编法这两种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钢琴两种音乐教具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进行完整充分的体验聆听,这种充分体验的学*法,对学生思考总结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紧扣欣赏课的音乐课型。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学*之后,引导学生用这首作品中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进行即兴创编,这种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音乐发张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学*,这节课我将从激趣导入、讲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部分进行讲授。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主题音乐的难点通过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节奏律动,可以通过提高速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节奏,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从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初听歌曲、深入了解、整体感受。

      首先,初听歌曲:在多媒体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提前对学生提出问题,欣赏《春江花月夜》后,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第二次听歌曲我采用通过钢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个乐段,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对接下来歌曲深入的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音乐深入学*,在学唱歌曲主题旋律之前我会引导学生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八年级处于变声器,需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唱歌前做这样的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识谱的能力,对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符号和简单的提示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会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引导学生用婉转圆润的声音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对歌曲有亲身直接的体验。随后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再次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乐器效果进行欣赏。由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由八个乐段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个环节我选择第五乐段《渔歌唱晚》引导学生对音乐画面作进一步的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体感受:八年级音乐课堂的学*,音乐知识的拓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去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发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面,我在最后会将《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同尾换头”,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这一教学环节将保留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情绪,运用“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音乐片段,并通过小组合作、配合和自主创编等方式学*和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在学生们的评价上加以补充,并且鼓励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得知识点和自己学*的收获心得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我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阐述。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文学的奇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5

      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重点是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说学情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时我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说教学目标(根据前面的分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主要就是学*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本课也不例外,要求学生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同时还要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觉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因此设置以下重点和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目标、学*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而情境是个很好的引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深刻体验情感、闪现思维火花、发现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创新思想,实现主体性的角色本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

      依据以上分析,预设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

      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

      说课前准备

      本诗意蕴丰富,在*古典诗歌中算是长诗了,学生必须要课前预*才能一节课完成教学计划,根据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预*,学生能在上课前初步读懂诗歌。

      预*任务:了解作者,初读诗歌,根据注释疏通诗歌了解大意,阅读课文后面的赏析示例,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初步感受写了何景?蕴含了何理?抒发了何情?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学生回忆有关“月”的明诗,教师投引收集的名句。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内容。)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创设情境,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投影展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一读 播放朗诵。(播放,展示图片和配乐)

      学生倾听范读,体会感情和节奏。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春、江、花、夜都只是作为月的陪衬。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作者简介(教材注释①)

      知人论世,主要是了解作者生活在盛唐时期,从而深刻感受诗歌的感情旋律,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教师预设的问题具有连贯性:

      问题1的“月”意象是本诗的主要意象,一切夜景正是因为有了月才能看得见;

      问题2主要是明确本诗中月的几种变化状态,景物也在月的变化后发生变化;

      问题3是月景变化后作者的感情也随之变化。

      由“月”的导入直接进入本诗主要意象更有思路上的连贯性,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三、合作探究:(22分钟)

      二读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旋律,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学生在录音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学*诗歌的方法。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深刻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歌意境,分九组探究“春江花月夜”风景图,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更好的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成果展示:

      1、 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内容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2、 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 教师主持,请每小组的代表朗读优秀的改写片段。

      4、 提示学生从片段中领悟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教师总结归纳,收集学生的思维成果。

      此环节要求学生置身诗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谈美在哪里(注意语言的优美性),学生可能只描绘画面内容,此时我将引导学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还可提醒学生从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赏析诗歌。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我提供下面赏析示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学会鉴赏方法,形成鉴赏能力。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时*见的景色,比较*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5分钟)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经过前面的学*,我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来完成这个难点。)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五、拓展练*:(1分钟)(作业)(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①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②背诵全诗。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六、三读 师生共同诵读 (3分钟)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诵读全诗,在含蓄、隽永的美妙旋律中结束这节课(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4)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篇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文学的奇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5)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篇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文学的奇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台*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6)

    ——春江花月夜简单赏析 (菁选2篇)

    春江花月夜简单赏析1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春江花月夜简单赏析2

      传统意义的《春江花月夜》,指的是陈隋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创,世间拟作甚多,但张若虚的最负盛名,堪称绝调。张若虚是初唐晚期的重要诗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与贺知章、张旭、鲍融并称“吴中四士”。在《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使诗人赢得了“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其声望直追《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并与陈子昂一起引领着诗歌创作的主流,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气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生活气息浓郁,跨越了宫体诗题材狭窄的小圈子;语言清新,音调婉转,韵味无穷,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但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多要件中,至关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意境。

      诗贵意境。一首诗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韵律是不够的,如果意象枯涩,意境*庸,那么那些美的东西不过是破碎的残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诗人就是这样,把内心感受和外在世界熔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空灵之美与殷实之美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诗人笔下澄澈空明的“春江花月夜”,不是子虚乌有的世外桃源,不是空穴来风的化外之邦,而是现实世界中一道凄美的风景,是诗人为典型的生活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正因为这样,当年,张若虚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因为这样,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7)

    ——称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菁选2篇)

    称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称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暮江*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8)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注释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注释1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5篇)(扩展9)

    ——民乐春江花月夜琵琶乐谱

    民乐春江花月夜琵琶乐谱1

      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乐曲以鼓声、箫声起始,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推荐访问:春江花月夜 读后感 菁选五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菁选五篇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