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盛文秘网 2024年12月24日 02:17 星期二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品德与社会》教案11篇(范文推荐)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9-08 11:00:03

    《品德与社会》教案《温馨的港湾》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明白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希望,进而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2.激起学生的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品德与社会》教案11篇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

    《温馨的港湾》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名字的故事,明白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包含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希望,进而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2.激起学生的幸福感和对长辈的感激之情,从而努力学*,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与希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与希望;

    2.理解每个人的名字寄托了家人对自己的爱与希望。

    教学准备:粘贴、名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黑板上出示一幢房子图形。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房子。

    师:还可以是什么?(引导:如果房子里住着爸爸妈妈和你)   生:我的家。

    2.师:对,这就是我们温暖的家。每个孩子都有家,在每个家里都会发生许多温暖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家里的故事。

    二、名字的故事

    1.师: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领来了三个新朋友,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翻开书,自己认识一下吧。

    学生自己看书,可说给同学听。

    2.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从他们的名字看,你认为他的名字实际上体现了爸爸妈妈对他们的什么心情?(学生答“爱”)

    师:对,体现了爸爸妈妈对他的爱。(板书:爱)

    指名扮演介绍名字的故事。

    师提问:(1)你叫什么名字?

    (2)你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3)从名字中,你体会到父母希望你成为怎样的人?

    (4)你喜欢你的名字吗?为什么?

    生:上台表演,与老师、同学交流。

    师引导:

    ①介绍张扬时,强调张扬是父母的姓连起来,说明他的父母特别爱他,父母关系特别好。

    ②介绍谢凌寒这个名字时,引导学生回忆王安石的《梅花》,体会她的父母希望她像冬天的腊梅拥有坚强的品质和毅力。

    ③王振华的名字寓含着振兴中华,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小结:刚才咱们班同学帮了这三位同学一个大忙。我想,在咱们班同学的名字中故事一定比他们更多、更有意义。

    全班分成四人小组进行采访交流,交流时,其他三位同学可以充当小记者采访。

    全班交流,老师进行点评:喜不喜欢这个名字,为什么?引导说出父母对大家的关心和爱。

    小结:一个名字的诞生,寄托着家人的希望,记载着一段温馨的故事。听了同学们名字的故事,老师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对你们那份真挚的、无私的爱。

    三、同样的爱

    1.师:从名字中,我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其实那只是父母对我们所有的爱的一方面。从我们出生后生活的每一天,他们都在用无声的爱呵护我们成长。

    2.你能说说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  先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小结:多么好的父母,多么好的家人。为了让大家不受一点委屈,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这其实是父母对你们深情的爱。小朋友在接受这种爱时会感到幸福。但孩子们有时也会犯错误,当你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后,当你因粗心成绩考差后,当你对年迈的爷爷奶奶没礼貌时,你的父母又是怎样对你的呢?   全班交流。

    3.师引导:这时,你觉得他们还爱你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这也是爱,父母责备、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好。其实这也是一种爱,是一种严格的爱,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

    4.看看书中哪几幅图表现长辈慈祥的爱,哪些表现了长辈严格的爱。填写完成书中的小诗,补充妈妈的爱是什么?(引导: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填)

    全班齐读小诗。

    四、写名字的故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聊了名字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刚才小朋友都说得不错,那你能把你名字的故事写下来,制作成一张名片卡,送给他们吗?

    学生制作名片卡。

    小结:四十分钟匆匆而过,小朋友真能干,让我们彼此能记住对方,永远记住爸爸妈妈的爱与希望,让我们的家永远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爱的方式有很多中。父母不管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严格的责备、批评。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我们健康成长,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姓氏来由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50**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并且,姓氏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 “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

    《我和爸爸有个约定》

    【教学目标】

    1.知道温馨的小家庭,不仅需要父母付出,也应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2.激发对家庭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养成探究的能力。

    3.感受家庭的温馨。

    【活动准备】图片,学生留心观察,了解各自家庭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馨的家是我们的避风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准备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呢?

    过渡:我们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为温暖的家出一份力。

    二、看图(书中插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强有个什么坏毛病?他的爸爸也有个什么坏毛病?

    2.为了使自己的家更温馨,他们准备怎么做?结果怎样?

    三、家庭总动员

    1.平时,你们家的家务活都是谁干的?不做家务的人都在干什么?

    2.你觉得你们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的?

    3.请几户家庭分别说一说“立约”的内容,并做一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家是最完美、最温馨的家。

    四、画一画

    1.每位同学制作一幅《欢乐家庭》画,把自己家庭最温馨的一刻展示出来。

    2.同学互相交流。

    教学目标】

    1.知道温馨的小家庭,不仅需要父母付出,也应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2.激发对家庭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养成探究的能力。

    3.感受家庭的温馨。

    【活动准备】图片,学生留心观察,了解各自家庭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温馨的家是我们的避风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准备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呢?

    过渡:我们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为温暖的家出一份力。

    二、看图(书中插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强有个什么坏毛病?他的爸爸也有个什么坏毛病?

    2.为了使自己的家更温馨,他们准备怎么做?结果怎样?

    三、家庭总动员

    1.平时,你们家的家务活都是谁干的?不做家务的人都在干什么?

    2.你觉得你们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的?

    3.请几户家庭分别说一说“立约”的内容,并做一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家是最完美、最温馨的家。

    四、画一画

    1.每位同学制作一幅《欢乐家庭》画,把自己家庭最温馨的一刻展示出来。

    2.同学互相交流。

    《今天我当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感受父母为家庭的温馨付出的辛劳,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无私付出

    2.明确“学*”和“做家务”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用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分忧。

    3.使学生体验“当家”的辛劳,提高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辨析引题:讨论辨析: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不必做家务。

    二、播放录像,体验父母的辛劳

    1.播放录像(一位家长一天的工作)。

    教师:这位家长一天中做了哪些事?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父母这么辛劳,我们可以怎样来帮帮他们呢?

    2.说说自己动手做一做的家务:洗菜、洗鱼、剥豆……

    3.反馈交流。

    (1)你是怎样做这些家务的?

    (2)对自己的表现如何评价?

    (3)劳动中你想到了些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为你的父母或长辈做些什么呢?

    三、制定“今天我当家”计划表

    1.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表

    2.收集典型计划表,实物投影

    四、课堂延伸:课后按照计划实施,并填好“当家反馈表”(表见书中)。

    妈妈的手

    【教学目标】

    1.感觉家人的手与自己的手的差异,了解家人的手是由于操劳而产生了变化。

    2.能以感性的语言表达对家人的尊敬。

    3.愿意分担父母的辛苦劳累,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新-课-标-第-一-网

    一、猜谜导入

    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二、体验妈妈的辛劳

    1.说一说:握家人手的感觉;自己观察到的家人的手有什么特点。

    2.比一比:把观察到的家长的手和自己的手画下来,再观察自己的手与家人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3.议一议:家人的手为什么这么粗糙,而且还有茧。

    4.填一填:

    早晨六点起床,忙家务___个小时;

    中午十二点下班,做中饭___个小时;

    下午五点下班,做晚饭,忙家务___个小时;

    上班工作 个小时;休息睡眠___个小时。

    一天中属于妈妈自己的时间是___个小时。

    5.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一件印象最深刻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关心自己的事。

    三、深化认识,具体行动

    1.讨论交流: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做“心手相连”的游戏。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面图在生活中的用途。

    2. 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中的方向和图例,能在平面图中找出某一地点的位置。

    3. 学*画简单的平面图,能认识显示生活中处于相对空间位置的事物,并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出来。

    课前准备:

    (生)1. 收集各种平面图,尝试自身阅读,看看从平面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2. 去和近的公园、商店、医院、社区、学校……等处去检查平面图,并尝试根据平面图在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3. 彩笔

    (师)1. 准备一张同学熟悉的地方的平面图

    2. 准备一些写有XX平面图的卡片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说一说导入(谜底为地图)

    1. 猜谜语

    2. 师出示准备的平面图,请生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

    二、同学交流活动

    1. 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些 地方看到过平面图。

    2. 同学展示自身收集的各种平面图,并简单说明在哪里找到的。

    三、初识平面图

    1. 你问我答认识平面图(同学根据自身想了解的平面图的知识问小组同学,或者问老师)

    2. 自由组合,结合实践,研讨怎样看懂平面图

    四、再识平面图

    1. 师出示同学熟悉地方的平面图让同学认指,说一说

    2. 同学互相“考一考”

    3. 课后延伸(请生到这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课前师将制作的卡片秘密发给几位同学)

    1. 师假设要去某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可以找我们认识的“谁”来帮助呢?

    2. 生拿着卡片走出来大声说“我——(某平面图的的名称)来帮助,并把卡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并导入下一个活动:(同学们现在都知道了平面图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信息,有了它的协助,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某一地方的概况,而且还可以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好,现在有二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二、帮助设计游玩路线

    1. 课件显示放大的动物园平面图(并配有二个小朋友的对话)

    2. 同学分小组设计

    3. 生汇报

    4. 小组分角色模拟扮演游玩的路线

    三、说说你的发现:(如:指向标、动物图画图例、蓝色表示。。。为下节课自身绘制平面图铺垫)

    第三课时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画学校平面图)1-2分钟

    二、同学自由组合到操场上观察、商讨、确定小组画图的方案(师到各个小组指导,提建议)(10-12分钟)

    三、讨论:绘制学校平面图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回到教室,3分钟)

    四、同学分组绘制平面图

    五、各小组展示介绍

    六、(延伸:回家按图向家长或其他的亲人介绍学校的情况)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彼此谅解、友好相处。

    2、学会彼此以诚相待。

    3、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以引言导入课堂教学,用枝繁叶茂的果树象征“友谊之树”。

    2、展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方法拯救友谊之树。

    3、总结全课,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在“友情卡”上写给好朋友的知心话,并伴以美好的音乐,以达到愉快交流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事先让学生自愿分组,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坐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起来更有积极性、针对性;二是为本课的学*打下伏笔,让学生体验到友情的美好。)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今天大家都是和你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对吗?和好朋友在一起学*生活、玩耍,你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的回答除了快乐、幸福、高兴、愉快等,还表示,生活中需要友谊,健康的友谊就像一棵繁茂的果树一样会带给人阴凉,会带给人清新的空气和甘甜的果实。

    教师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央。

    请学生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事情不解决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将学生总结的内容如不遵守秩序、不诚实、记恨等写在剪成黄树叶、虫子、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把这些纸贴到“大树”上。)

    师:你们瞧,伙伴间的友谊因为这些原因变得不再美好、牢固了,如果再不赶快补救,它就会像这棵大树一样枯萎死去。

    (这个环节的设计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自私、不诚实等都是破坏友谊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师:快让我们一起来动脑筋想办法救救我们的友谊之树吧!请同学们自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将解决办法写在“绿树叶”“红苹果”上。

    (解决办法可以是通过交流达成谅解、道歉承认错误、不记恨、诚实、谦让等,再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法模拟表演怎样解决问题。表演时由组内一名同学在旁边进行点评,说出本组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并用“绿树叶”或“红苹果”覆盖相应的“黄树叶”和“坏苹果”。)

    师:刚刚同学们讨论得很好,老师发现大家都能用聪明的头脑和冷静的思考帮助教科书中的同学解决问题。但是当我们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还和刚才一样呢?

    师:(教师出示课前不记名调查结果的统计)调查显示,我们班上多数同学都曾经与自己的伙伴发生过矛盾,很多同学能够很快地解决矛盾,与伙伴重归于好。但也有部分同学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老师已经让他们把事情写在卡片上,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抽取几张卡片,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造成矛盾的原因和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写在卡片上,由选出的代表向大家汇报,再请老师转给被矛盾所困扰的同学。

    (在教学实践中,这个环节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都兴致勃勃地仔细分析事例。例如:有的学生说曾经因为小伙伴弄坏了自己东西而记恨他,失去了宝贵的友谊;有的学生说因为一次自己犯了错误,小伙伴向教师告状,自那以后,他再也不理小伙伴了;有的学生说家长不让他和学*成绩差的学生玩,所以疏远了伙伴。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为同学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教训,进行自我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例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并一定是不记名的,教师要承诺为学生保密。)

    师:相信那些被困扰的同学一定会从同学们为你们提供的方法中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我们也衷心希望你们可以重新找回失去的友谊。通过今天的学*,你们一定懂得了应该怎样和伙伴相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几条写下来。

    (二)总结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给你最好的朋友写一张“友情卡”,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并亲手交给你的好朋友。同学们可以自愿将你写的内容念给大家听。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话”发布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和。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准备

    1.政区图、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长江的诉说》第二课时

    1.复*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

    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

    〖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巩固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活动、掌握学*方法、形成学*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7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体会精彩片段。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再次有感情朗读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

    第二课时

    作业设计:

    1、填空

    无所( )能 ( )味相投 无( )无靠 游手( )闲

    落( )而逃 鱼( )而入 无( )无束 无( )无虑

    ( )芜人烟 ( )无其事 惊( )之鸟 ( )喜若狂

    选择3个词说3句话

    2、花落谁家。

    继续 连续 就、陆续

    孩子们( )从不同方向汇集到了山洞门口。

    他们( )在洞中摸索着朝前走。

    小明( )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但她从不骄傲。

    偶然 居然 果然

    汤姆这个“野孩子”( )成了小镇上的英雄。

    一个( )的机会,使我俩成了好朋友。

    王亮说:“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小伙伴一尝,( )是苦的。

    3、修改病句。

    小镇上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心情。

    小明忍不住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早稻熟透了,田里像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我昨天读了名著“老人与海”。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对世界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学会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一些邮票、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我最关心的问题

    1、教师:环游世界一周,你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是不是更感兴趣了呢?

    2、提问:你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

    3、生答。

    二、从衣着开始认世界

    1、分小组研究各国的衣着为什么不同?

    2、组员一起讨论研究计划,也可参考书上的基本研究过程。

    三、领略异域风情认世界

    1、教师提示学生搜集一些邮票、图片等,合作办一个“世界风情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异域风情,了解世界。

    2、各小组讨论、探究更多如何去了解世界的方法。

    四、计划去旅游

    1、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某洲、某国家你最感兴趣的事物,想想用什么办法来了解?

    2、小组商议,确定最佳旅行路线,安排行程。

    五、活动——世界真奇妙

    ▲抢答赛1:

    1、你知道这些国家的别称吗?

    泥泊尔——高山之国(泥泊尔是当之无愧的高山之国,大部分土地都位于世界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马尔代夫——无猫之国(马尔代夫人认为猫是祸根,从不养猫,以至于国内的老鼠又大又肥,成群在大街上乱窜。)

    墨西哥——仙人掌之国(在墨西哥,随处可见仙人掌。在墨西哥的国旗、国徽和货币上,都可以见到仙人掌图案。仙人掌以成为墨西哥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梵蒂冈——无理发店之国(梵蒂冈国内有高大的教堂、宫殿和电台,可却没有一家理发店,人们理发,需要到外国去。)

    泰国——千佛之国(泰国是佛教王国。泰国男子成年后,必须削发为僧一次,否则,将会受到他人的歧视及家人的冷淡。)

    冰岛——冰与火之国(冰岛是一个冰川广布、气候寒冷的国家,可就在这样一个国家,却又有着众多的火山与温泉,形成一道别致的景观。)

    (芬兰——千湖之国瑞士——钟表之国新西兰——绵羊之国

    法国——葡萄之国荷兰——风车之国塞内加尔——花生之国)

    2、小组合作交流:给国家取别称。

    ▲抢答赛2:

    1、分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本组知道的“世界之最”。写得多而且正确的组为优胜组。

    2、小组交流汇报。

    ▲我是小导游

    1、了解该国信息资料互作交流,注意小组团队合作。派代表导游对组内最向往、最了解的国家作解说。(包括风土人情、动植物、自然风貌……)

    2、说说,写写,画画旅行感受。

    3、小导游上台展示。

    4、选取“最佳小导游”

    三、活动小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小结:是啊,世界真奇妙!让我们学好本领,期待着亲身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奇妙吧!

    四、课后延伸

    好节目推荐:中央8套《世界各地》

    中央1套《综艺大观》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惯。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82~83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阿拉伯地区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东邻日本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南海向西行,穿过印度洋,到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去看一看。”

    2、识图练*。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阿拉伯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的文字,欣赏教科书第38~39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补充的材料也给学生。

    思考:(1)阿拉伯人从事什么农业?

    (2)阿拉伯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

    (3)阿拉伯地区最著名的资源是什么?

    (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区的古老文明?

    (5)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长袍?

    (6)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种?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结果,尽可能充分地讨论有关阿拉伯国家的概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讲述。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阿拉伯地区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和发达的古老文明传承的资料和图片。

    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家庭作业

    预*与探究关于非洲地区的社会状况。

    建议

    就学生对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了解程度给予。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惯。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82~83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阿拉伯地区社会发展、民俗、民情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东邻日本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南海向西行,穿过印度洋,到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去看一看。”

    2.识图练*。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阿拉伯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39页的文字,欣赏教科书第38~39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补充的材料也给学生。

    思考:(1)阿拉伯人从事什么农业?(2)阿拉伯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

    (3)阿拉伯地区最著名的资源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区的古老文明?(5)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长袍?(6)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种?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结果,尽可能充分地讨论有关阿拉伯国家的概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或讲述。

    5.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阿拉伯地区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和发达的古老文明传承的资料和图片。

    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家庭作业

    预*与探究关于非洲地区的社会状况。

    建议

    就学生对西亚、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了解程度给予。

    《品德与社会》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美丽的生命》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编写思路是从“欣赏”生命、“感知”生命的美丽入手,唤起心中对生命个体的爱与尊重,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本课的设计主旨是通过呈现大自然各种生命共生共存的美丽图画,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命,感受身边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领悟“世界因生命而美丽”,引发学生对生灵万物的情感,为本单元后两篇课文做铺垫。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在家受到亲朋好友的百般呵护,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对周围生命的关爱,更加不懂得珍惜其他各种各样的生命体,甚至以摧残其他生命体特别是身边的花草树木等为荣,这种现象说到底是道德的缺失,而这种道德的缺失其根源在于对生命教育的轻视。因此,有必要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了解其生命需求,感受生命的丰富与意义,让他们在交流中受到触动并给予其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使“关爱”落实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设计思路:

    本课从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谈起,丰富多彩的生命使世界变得生动、精彩,引导学生懂得生命是值得珍爱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生命,感受到生命为世界带来的生机、活力;从而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各种生命之间该如何相处,以达到教学的高峰“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最后将“热爱生命”的意识从小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

    3、行为与*惯目标:懂得关爱、善待身边的动植物,学会和它们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善待动植物。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要善待每一个生命。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小动物、小奖品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在这广阔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星球,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其中的一颗,你知道地球与其他星球有什么不同吗?(生答:地球是有生命的"。)师边播放图片边讲述生命起源的传说?提问:你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吗?

    板书:美丽的生命

    二、探究新知

    1、欣赏:美丽的生命、美丽的世界(欣赏有关大自然的生命视频)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早在3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现在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共生活着150多万种动物和40多万种植物呢。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有生命的地方。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才如此多彩。

    提问:①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在这幅图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

    ③通过欣赏,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小草在风中飞舞,鲜花在竞相开放,小鸟在树林里歌唱,松鼠在枝头跳跃,鱼儿在水中玩耍,这就是生命的魅力,它生生不息,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五彩斑斓,正是由于它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世界才因此而变得美丽。

    2、交流:我看到的生命

    (1)、通过学*,大家想一想在你们身边,你知道的生命还有哪些?说说它,并上一幅画。

    (2)、说到这里你是怎么对待身边的生命的呢?

    (3)、请在记录卡上把你的做法写下来。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师:大家说的很好,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人们的呵护和关照才能健康的成长,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3、体验:没有生命气息的世界

    (1)师:如果当这些生命都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的怎样?整个世界又会怎样?播放凄凉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在没有生命的世界里将会看到什么?(生答)

    (2)观看无生命的图片(课件出示《干涸的土地》),提问: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感受师小结)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只有黄沙、只有恐惧、只有荒凉而毫无生命气息的世界。回想刚才那个美丽的世界,看看现在这个世界,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学生探究交流)

    (3)师:通过大家的探究交流,我们发现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是生命,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的如此生动和精彩。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我们应珍爱我们的世界。

    三、拓展提升

    回忆校园、田地、村庄、小河里都有哪些生命,并完成下面表格

    有声生命无声生命

    会飞的生命

    会游泳的生命

    爬行的生命

    四、小结

    整个世界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大自然的生机就是生命的体现,生命没有了,世界也就没有了!下面,就让我们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节课内容。(配乐朗诵)

    生命如此美丽,

    她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

    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

    让我们

    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珍爱一切生命!!!

    五、板书设计

    美丽的生命

    生命如此美丽

    她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六、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的主渠道之一,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惯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

    我认为生命的原则不应当仅仅适用于人类,而应当适用一切生命。人类应当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一切的所有的生命。我还认为道德教育应以珍爱生命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学生对所有的生命应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生命并救助生命;我们的道德教育应当教育学生以向珍爱自己生命那样对待一切生命,让学生在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同时体验到所有的生命的存在。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为了“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生命意识,提前一周我让学生在校园里、在家里以及社会上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让他们认识到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课上我让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命。并每生画一幅有关生命的想像画,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画,比一比谁的想像力更丰富。

    整节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生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我们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

    不足之处:

    1、课后没有及时和学生进行反思。不论是老师或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结束时,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让反思成为下一次课取得成功,进步的前奏。

    2、课堂内学生动的还不够。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推荐访问:品德 教案 社会

    Top